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800字)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用心读完《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感触颇深,你必须成长才能帮孩子成长,是的,目前也是我最大的困扰,我一直觉得自己能量不够,无法帮助到孩子,但这本书让我能量暴增!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的确,什么的父母养育出什么的孩子,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什么的人,我不断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爱看书,多运动,少发脾气!希望孩子也是一样!

  远离恶劣的亲子关系,不恐吓,威胁孩子,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多次这样做,把孩子扔了,不要了,不爱你之类的话,想想多可怕,孩子内心得受多大的创伤,难怪我的儿子缺少安全感,经常会问起,妈妈你爱不爱我呀,妈妈你陪陪我,是的,我无形中把他伤害了!希望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语,控制自己的情绪!

  养育是复杂的体系,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感受,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我希望我的孩子属于他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充满活力!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优秀与否,不管分数,都发自内心的爱他,没有交换,没有恐吓,没有威胁,接受孩子不完美!价值感决定孩子飞多高,培养孩子内驱力,让他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尊水平,管好自己!做优秀的自己!

  培养终身的成长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固定性型心态,就会活的很累,所以我们要让自己让孩子拥有成长型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从困难中另个角度去看问题,说不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用积极的语言,乐观的心态,去跟孩子沟通。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是的,每个叛逆的背后都有无助,每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有需求。我们不光只看表面,作为家长要发现事情的真相,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要把他们当成附属品,掌控他们的一言一行,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当成一个朋友那样平等的身份去沟通。

  改变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感恩父母,不计较过往,努力向前看,带给自己,带给大家满满的正能量!

以上是我学习到的内容,也希望能真正的做到,陪孩子终身成长!!

                            2022.2.7晚

《陪孩子终身成长》的读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以《陪孩子终身成长》中的内容作为主题,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最后总结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正文: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

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2020年4月21日  6:15  56/100

一、读书摘要

陪孩子终身成长,给孩子神动力。

二、金句/摘要

1、我们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她到什么时候?

2、孩子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父母再费劲也没用。

3、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你费劲,孩子更痛苦。

4、为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孩子为自己负责,自己迭代,他会自动向前跑。

5、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带来信任、尊重和安全感。

6、建立价值感,让孩子知道她是有价值,有能力的,自己能解决许多问题。价值感提升了,自信心就会增强,自律性就会提高,就会对自己负责。

7、终身成长,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To do list 一 行动

今后要用建立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三根支柱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建立行为习惯。

遇到孩子做对得地方,要不断鼓励他做好事情的动机,而不是行为,帮助孩子提高自尊水平。

让女儿认识到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不要逃避问题。让孩子看到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好的一面。

四、感悟和收获

我要给到女儿无条件的爱,女儿感觉到父母是永远爱她的,批评女儿之前告诉她,这样是为了让他更好。

我要把自己早起、自主学习、正向思维等这些好习惯,带给孩子,让孩子也能做到自主学习。

通过这次疫情期间的网课学习,孩子的自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会了帮助别人,给组员主动讲课加餐,一共成长,说明女儿的团队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你必须成长,才能帮孩子成长 。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用了九天的时间读完了《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总结了三点收获:

通过这本书,我学习到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远离劣质亲子关系,从新认识养育观念。

养育孩子不是组装一辆车、造一个火箭,养育孩子更像是打理一座小花园,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复杂体系,他有自己的生命力,我们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1、无条件的爱

带来信任,尊重和安全感。

2、价值感

决定孩子飞多高。

归属感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在这个团体里,是被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的,无条件的爱能给人带来归属感。

发现孩子的亮点,通过情感引、二级反馈,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3、终身成长的心态

推动孩子不断进步。

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拿孩子做比较;

父母要有容错率和耐心;

会表扬孩子,表扬过程和动机。

第一步“觉知”

觉知很重要,没有觉知就没有改变。

第二步 接纳

不自责,自责会增加我们的内耗。在自责的过程中,你的自尊水平在不断的下降,对自己越来越不认可,越来越觉得自己差,觉得自己对自己没有控制力。自尊水平下降到最后,就认定自己确实不行,就是没有自律性。当以上这些过程走完,你就会开始出现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

第三步是改变。

对父母表示感谢,你才能获得足够的爱,因为这份爱,你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把爱传递下去。

最近大宝进步特别大,自主性的事情多了,放学回到家做什么事,自己会安排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开心又很轻松,因为一个事情,你让他做,和他自己要做有很大的区别。

还有就是会和我主动交流他的想法。

虽然我做的还不够好,潜意识不断地出来干扰我,我会多学习,多觉知,有意识地形成新的大脑回路。

加油^0^~

9

《终身成长》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身成长》读后感1

五月,跟随读书团队一起共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每个人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无论任何时候你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记得想想“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它指引你未来的路!未来就会无限可能!

《终身成长》让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话是: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与年龄无关,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我感觉在改变中的成长是最迅速的。无论何时,一个人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记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们分享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成一只蜗牛,难道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仍需要追赶孩子们的脚步,还是需要拖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正如这本书《终身成长》,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成长。

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每一届的学生都是崭新的个体,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我们渐渐地在落后,这个特别漫长的寒假,网课的学习都是第一次经历,我们老师们学会了开直播课、网络测试等一系列的教学技能,孩子们呢?自我约束力差,很多沉迷在游戏、聊天、刷剧的娱乐之中,这周的作文课上,很多同学在作文中提及了游戏,各种道具、技能,写得头头是道,战斗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可见假期的都耗费在游戏中了,前两天在办公室还和部分同学交流,“你们班还有不玩游戏的同学吗?”“有,她从来不玩”“赵同学的成绩和她的努力是相连的,你们呢?网络游戏你一辈子不碰它,也不会后悔!“这番对话还被其中的一位同学写进了作文《从此我不再玩游戏》,面对自己不满意的成绩,他在尝试在改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吗?

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会让你远离自我,而会让你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改变也许艰难,但却从未有人说过它不值得。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拥抱变化,学会快速成长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2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将人们变成不爱学习、不愿努力、怨天尤人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带领你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作者坚信地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积极发现他的努力和进步,并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班的小硕吗,那个疫情期间不上网课也不写作业甚至还说上学没意思的他,自从开学被大家推选为组长之后就像变了人似的。我肯定了他作为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后来他总是第一个找我背书,而且背诵的流利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平时上课时也是积极举手发言。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96分的好成绩,得到我们全体师生的鼓励,成了组长和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他的笑容百般灿烂,全然不见假期中沉默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硕是个大方外向、乐于助人、喜欢表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喜欢在班级中学习,不喜欢独自一人在家上网课。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平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终身成长》读后感3

叙事者五月共读书《终身成长》,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最近发生的评蒙阳名师一事使我很好的明白了成长性思维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学校名额少,要评的人多,我总觉得自己这能力,和他们没得拼,自己肯定评不上,要不以后再评吧,这次就算了。固定思维模式让我退缩。可有时候自己也想,自己在学校成绩也是不错的,应该要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评得上了,成长性思维模式让我努力去试试。是什么导致我有放弃评选的想法?主要是自我怀疑、否定的固定思维模式使得自己当时差点放弃这一次机会。其实这也是在自我教育,告诫自己应该要接受挑战,不放弃,即便受挫,亦可以卷土再来。每日自省,告诉自己,再难的事,踏步去做,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失败,失败了还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为下次的胜利增添筹码。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4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5

《终身成长》的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成长,另一个是人际交往;对我思维的最大改变,是学会了如何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个时间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兽世界”狂热追求者,从大学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时也会与我交流一些游戏情况,因此,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低级别不可能打败高级别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诉我,他带团成功的把一个八十级的boss打败,当时他们团队基本都是七十级左右,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这本书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二点的启发来自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一个人只想找完美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他的社交圈子会变得非常有限。这也是“完美主义”这个词第一次从我的认知发现原来它含有贬义。无论是要求他人还是要求自己,“完美主义”的出现都需要反省。

我觉得并不是说明企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胜过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绝对是一句废话结论,而是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环境下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从而这种人,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终身成长》读后感6

特别感谢叙事者推荐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能对我们产生有利的影响。该书通过许多实例清楚地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和对学生的表扬方式。

首先,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不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哪怕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可以在相关行动中让自己得到提升。

其次,书中通过许多案例提到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表扬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倡导我们表扬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要这样,亲爱的’,她对他说,将他的脸捧在手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不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等着变聪明,我保证,你只要去做,你就会有所成就。我是不会让你失败的’。”这是一名老师对一个孩子说的话,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一些震撼,我们对待学生如果真的能做到如此,学生又将会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后期的探索。

《终身成长》一书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遇见!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1

任何一个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梦想,是希望,更是爱的延续,但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孩爸爸、孩妈妈来说,他们却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女儿乐乐一天天长大,从呀呀学语到喋喋不休,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我也一步步地在前行,每一本育儿经典都是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很偶然的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哎!有一本书不错,叫《陪孩子一起成长》,看看吧!”当看见书中那一页页可爱的插图时,我就已经喜欢上她了,就像别人说的“第一印象”吧!

捧着她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就像和一个朋友在聊天,曾经困扰我的乐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似乎就在书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中迎刃而解了,感觉心就象雨后的晴朗天空,清爽了、明亮了!

用心去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同孩子一起玩”带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书中有一段话“如果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天空,那么,爱就是阳光。试想,孩子在天空下享受着阳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游戏,他会感到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呀。”乐乐两岁之前都不是很黏人的,可是一过了两岁就常爱缠着我,不管我在做家务,或煮饭,或和朋友打电话,她都会来要求我陪她,和她玩,这使我常常做不完家务,也无法和朋友畅快地聊天。为这我曾很烦恼,感觉女儿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但是现在的我明白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很快,她将有她自己的世界,也许到时我要陪她,她也不让我陪了,所以要趁她要我陪的时候多陪陪她,她不是一盆花,也不是一棵草,她的成长是需要爱来浇灌的。

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中最开始的一段话对我受益非浅,“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当女儿还是襁褓中的宝宝时,我就常在她耳边哼歌,讲我小时听过的故事;当她呀呀学语时,给她讲《婴儿画报》里的故事,不在乎她懂不懂,只想让她养成阅读的习惯,虽然她并不爱惜书,经常是支离破碎;现在乐乐已经是一个爱喋喋不休发问的小女孩了,书成了她最好的伙伴,从看最初的《婴儿画报》到现在读《格林童话》、《西游记》,我想乐乐已经完全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睡前故事是乐乐的必修课,大概是乐乐3岁时,有一次我在给她讲《小猪闹闹冒险的一天》时,突然发现她可以跟着我的节奏稍微给些小小的提示就可以自己把这个故事讲完了,而且还指着一些字告诉我“这是小字”,“这是了字”当时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惊喜,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完全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每个月我们都会领着乐乐去图书城,在那里乐乐完全融入到书的海洋里,对新鲜的故事她会要求我们念给她听,有时她也会拿着一本大大的彩页故事书,自已坐在角落里讲故事,但是她总是很害羞,会说“妈妈别离我这么近,远一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她清楚的讲一个故事,看来克服她害羞的情绪我还要努力呀!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2

读了徐秀莉老师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之后,使我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的一言一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提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而批评呢更要注意方法得当。女儿写作业,考试非常大意经常出错,我总是批评多于鼓励。现在想想: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对学习没有兴趣。适当的给予鼓励,能让孩子找回自信。徐老师提到“孩子的学习首先要自愿,有兴趣,才有动力。”家长总是盲目的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一到周末时间家长孩子忙的不可开交,却从不问孩子,想不想学,有没有兴趣。看来作为家长首先要经过孩子的同意,然后往孩子的兴趣方面发展,孩子有兴趣,自然学的好。

我觉得书中的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句教育感悟,让我非常受启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不到之处,今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3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情颇深,受益匪浅。

卡尔父子的故事,我以前也曾经耳闻过,但不曾阅读过原作。通过本书,则比较详尽的了解了全貌。

小卡尔的成功,这个成功不是如许多所谓神童,经历数年的光焰照人,然后就寂寞无闻,这个成功是持久的成功。小卡尔出生于1800年,而该书写于1818年,也大概在书成前后,小卡尔开始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传道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直至1883年逝世。所以,老卡尔在本书中所宣扬的`教育,小卡尔以其非凡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印证。卡尔。威特的教育,实际上是父子俩共同创造的一个杰作。

以我的观察,今日世界的人们,在孩子出生到三岁前后进入幼儿园这段时间,家长基本上只是将重心放到孩子的吃穿上,有条件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买些玩具,有意识的家长也至多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教孩子说话走路,做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一旦孩子可以入幼儿园,也就将孩子的教育完全的托付给了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们仿佛完成任务一样的长舒一口气,觉得解放了,自由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的开始。经年累月之后,当孩子成人,出现若干的问题,家长才意识到这些问题与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疏忽教育关联甚大,然而已经追悔莫及。

我不太清楚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乡村,学校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小卡尔的成功,其关键在于其所接受的家教,来自他父母尤其是他父亲精心的培育。

老卡尔的苦心和耐心,尤其是他的丰富的知识和技巧,从书中一览无余。老卡尔是个牧师,我想作为牧师,在19世纪初期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不仅需要苦心和耐心去说服大家去信仰一个从不露面的上帝,也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技巧,去服务于上帝的子民,以获得亲近和信任。但我仍然十分惊叹老卡尔的渊博学识,那毕竟是一个资讯欠发达的时代,何况他还身处乡村。书中不仅有若干精心设计的游戏,充满技巧的教育实践(比如“留心看”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讲故事故意“半途而废”,下次讲先让孩子“编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在大街上对道貌岸然实际上是贼偷的人进行跟踪,向孩子揭示外表是靠不住的,社会是复杂的等等),更有充分的科学理论的指引(比如孩子的听力先于视力得到发展,比如关于儿童潜能递减法则的理论等),这些不象是老卡尔的异想天开,那么老卡尔又是何从得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

母亲的配合也很重要。基本上,小卡尔母亲是夫唱妇随,有时候甚至亲自上阵,比如教孩子使用炊饮玩具。可以想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照料上,这位母亲做得非常好。一般家庭的家教,要在父亲与母亲之间,尤其是在父母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取得一致,是很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孩子的无所适从,多个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多半狡猾。老卡尔为了教孩子纯正的德语,不惜将一个满口土话的老仆人辞退,可见其在孩子教育“标准如一”上是绝不手软的。

一般家庭的父母,可能没有老卡尔这样丰富的学识,但我认为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他们缺乏耐心,不仅缺乏去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耐心,更缺乏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扶助的耐心。实际上,老卡尔也并非全知全能,比如他在孩子数学的教育上,就能够去请教数学家,在孩子天文学、音乐的才能方面,更是善于借助外力,通过其他人来教导孩子。在孩子问自己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懂,绝不含糊过关,而是与孩子一起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家教成败的关键在父母。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定位,父母对于实现这个定位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父母能够为此定位的实现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家教的三个重要因素。老卡尔对孩子的定位,是一个完美的人,包括了品德、健康和才能。现在的家长,能够接受这个定位的有几人?能够拥有教育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巧的有几人?能够真正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耐心细致教育孩子的又有几人?

一切成功都不是偶然。今天,200多年了,卡尔的教育仍然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但是,要复制这样一个成功,却需要我们作为父母的付出努力。在我看来,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要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断的去通过学习和思考完善自己。一个完美的人,兼及品德、健康和才能,这是孩子教育的目标,何尝又不是所有人包括父母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所以,只有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才能够复制甚至超越卡尔父子200年前的成功。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大家都有着一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作为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孩子第一人教师,也是我们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

家庭的教育寓于日常下很火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不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的被模仿着,这种模仿对我们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

如果家长勤劳,我们就勤快;如果家长热情,我们就大方;如果家长主动,我们就积极;如果家长礼貌,我们就尊重……

我们的头男哦都是长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所以,家长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其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中,他顶会成为健康,正直,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这本书中有写到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母亲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有一定的方式,所以,歌德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成功成才!

细细品读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的入木三分,读书后,我也受到了启发……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4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习,爱是从学习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习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5

我只看了《与孩子一起成长》其中的几则,有一节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避免什么,我看了深有感触。徐老师写的真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品德行为好坏都可以在孩子那里得到反映。书里有六点,第一点大人不能说谎。

记得有一次,我答应奕冉买故事书的,结果我忘了。我回到家,奕冉问我:“妈妈,书买了没有。”我说:“哎呀,我忘了,妈妈明天买给你好吗。”她就哭了:“妈妈,说谎。”我也觉得理亏,没办法,我带她去买了。

第二点大人要避免吵架。我也很认可,我们基本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影响孩子。有一次,我奕冉到我朋友家玩,刚好他们两夫妻吵架,她吓死了,对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我很害怕。”我来不及劝就回来了。孩子不能吓。

第三点,要孝敬长辈。其实,想要孩子将来对我们孝敬,就从我们自身做起吧。

第四点,要公私分明,不占别人便宜。在幼儿园时,她拿了别人东西,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同学送给我的。”我说:“是吗,是同学送的,我们明天送给你同学礼物,如果是拿的,你要还给同学,妈妈买给你好吗。”她不声不响点点头。

第五点,要避免大人谈论大人单位人事方面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

第六点,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对权,钱的不正当想法,以免使孩子产生特权思想,金钱至上的意识。

我们作为孩子方面父母,时刻要为孩子做出表率与示范。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能无视孩子的存在是相当的重要。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6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作为教师要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7

初次拿到《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时,乍一看没觉得有什么新意,翻开来细看,越看越喜欢。与普通的育儿书不同,双子姐在书中谈及的育儿方法非常实用且具可操作性,一口气全部读完了,并推荐给小姑子看。好书是一定要反复看的,为促进自己进一步消化吸收,写下如下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父母。在育儿之路上,父母要用心,只要用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双子姐在养育冬儿上,凭的就是一颗真真切切的浓浓爱子之心,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其用心之至值得我仔细学习。双子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我们和孩子的缘分。上天给我们家长的这个礼物,犹如送给爸爸妈妈一个最亲最爱的朋友,我们家长一定要善待她。”更让人感动的是,双子姐在身体状况极度不佳的情况下,本着一颗“大爱”之心,双子姐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一篇篇博文指导在育儿路上迷茫的家长。

阅读此书,作为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以下几点我必须牢记:

1、每个孩子天赋不同,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如对小学阶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不足的地方提前介入做好引导,让孩子学中玩,轻松地学会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信心,孩子也会越学越游刃有余。

2、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现在一个老师带很多孩子,本身很累,双子姐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既能深入交流,也节省了老师时间,获得了老师好感,进而促进了孩子学习。

3、用“快速心算”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粗心是孩子脑子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也和性格有关,六岁的孩子,脑容量只有成人的百分之70-90,口算用孩子的脑、眼、口、耳、写,极大地促进了孩子脑子的发展。具体操作是,父母与孩子面对面坐下,家长从背后抽出一张张加减法运算卡片放在胸前,让孩子快速脱口说出答案,这不是教孩子加减法,而是教孩子一种能力。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反应能力、数学童子功,越熟越快越准越好。

4、兴趣班因人而异,但不管选择什么兴趣班,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从双子姐身上获得的启发是,琪琪今后游泳、乒乓球、围棋是我必然会引导学习的,钢琴等乐器看机缘,画画是琪琪一直喜欢的,我会继续鼓励和赞赏。

5、发挥家里老人的育儿作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想要走进他的心灵,一定要和他产生共鸣,和长辈的共鸣就是感动他们,认可他们,他们必然会来帮助你、理解你。”这样做的好处是家庭和谐、老人有成就感,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孝顺、尊重长辈。这点是琪妈做的很不好的,今后要好好改善。

6、让孩子学会“造三句”。读故事时引导孩子用关键词自己造句并记录。“造三句”即将词放在句子的前、中、后。

《与孩子一起成长》确实是一本好书,有空时琪妈还要继续翻阅,相信每阅读一次就是一次新的收获。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8

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赞美和夸奖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这种观点也已经为新一代的父母们所接受,他们普遍主张“爱”的教育,小心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和赞美中成长。赞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确实必不可少,但是过多的夸奖让孩子变得更“标准”的同时,也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心里加上沉重的枷锁,无法承受生活中的小小的不如意,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

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孩子凡是都以“我”为中心,十分在意输或赢。比赛、甚至游戏都输不起,输了就耍赖、不愿意玩,有些孩子更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人生中的重要的一课。对于成人来说,经历失败的次数越多,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心理上的抗挫折性。

但是孩子毕竟不是成人,解决孩子的怕失败的问题,不能单靠哄也不能单靠压。单靠哄,成功来的太容易,孩子越发经不起失败;单靠压,孩子会逐渐丧失自信。比较明智的方法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的目标,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我们要给予鼓励:这个目标是你能达到的,只是你努力不够,加油,一定行的。一些孩子玩电子游戏,输了可以从来,所以他们并没有把输赢看得很重。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在更孩子游戏的时候,不要总是让着孩子,让他明白有输有赢,如果怕输,就让他多输几次,这样他才明白人不能永远赢。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与家长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平时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做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就爬不起啦,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

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在鼓励孩子追求成功之前,自己应该先看淡输赢,让孩子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将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

阅读全文